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先生专题网
首页 > 纪念吴文俊
泪别吴文俊学长!天空永远闪耀“文俊星”
日期:2017-05-08

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文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吴文俊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到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中国科学院系统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文俊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他的研究工作涉及代数拓扑学、微分拓扑学、代数几何学、对策论、中国数学史、数学机械化等多个数学领域并在其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5月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纪念吴文俊院士追思会。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校党委副书记朱健与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师代表、骨干教师代表、“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代表、青年老师代表、学生代表一起追忆吴文俊学长生平、交大情缘、社会贡献、人生境界,深切缅怀吴文俊学长的大师风范。

数学大师,传奇一生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到中研院数学所工作。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回国后,吴文俊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他的一生中,他的老师、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对他影响很深。陈省身带他进入了拓扑学研究领域,这是他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邵逸夫数学奖(2006)、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马志明院士说,吴文俊先生是一位数学大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给他,可见他的地位。“他是我们非常敬爱的一位数学家。他对我们这一代数学家的影响是很深的。” 

 

五十年代从事拓扑学研究 (《人民画报》1957年第4期) 摄影 钱浩 

据马志明介绍,吴文俊直到晚年一直在做数学。他在数学上的贡献,除了众所周知的数学机械化领域,还包括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他为把中国建设成为数学强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中国数学界的组织建设和学科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希望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研究方向”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吴文俊担任大会主席,当时担任组委会主席的是时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马志明说,吴先生一直希望中国能够成为数学强国。“他说,我们很多工作做得很好,但是都是跟着外国人做的。他希望我们有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方向,开拓出自己的研究方向来。” 

 

这也是吴文俊留给大家的最深印象。“他经常说我们做研究工作,应该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方向,不要老是跟着别人做。”他说,吴先生开创的数学机械化证明就是中国人自己的方向、自己的思想。 

与交大的一世情缘

摘编自《思源·往事》一书中 

“吴文俊: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 

 

学生时代的吴文俊

“我与上海交大从小有缘,我的父亲早年就毕业于南洋公学。”吴文俊学长生前曾如是说道。吴文俊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著名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他在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并创立了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的“吴公式”,于2001年获颁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谈起年轻时期在交通大学求学、担任助教的经历与见闻,吴文俊学长表示,“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他当时读的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三个班,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几个人,大学一、二年级是合在一起上课。一年级时在徐汇校园上课,读书、做实验,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当时,数学、物理是两门主课。数学由数学系主任胡敦复主讲,他讲微积分,物理是理学院院长裘维裕主讲,用的是自己编的讲义。他们俩都是交大的早期毕业生,长期在交大任教,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讲得都非常清楚,威望很高,很受学生的欢迎。裘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只要有问题,就决不容许草率解决,听过他课的学生都表示受益颇多。 

吴文俊学长谈到,当年的自己因此也非常喜爱物理,还有陈怀书先生的初等数学、汤彦颐先生的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石法仁先生的微分方程和武崇林先生的代数方法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武崇林先生还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珍贵藏书借给他,给予他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吴文俊学长说,大学一年级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学风也很好,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    

 

青年时代的吴文俊

然而大二开学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交大不得不迁到法租界,借用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校舍继续办学。吴文俊学长的大二到大四就是在那里读完的。他回忆说,搬到租界里,办学条件就差了,搬来搬去,也影响教学。一个影响是做实验,一年级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都很严格,到租界后做实验就不行了。还有就是上课,三、四年级一起上课,先上三年级的课再上四年级的课。不过,交大师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还是照样读书、照样考试,从教师到学生,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念书、学习和工作,“这种朴实严谨的良好校风使我受益良多”。  

 

吴文俊学长特别指出,朴实的学风是交大办学的一个特色,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今后也不能动摇。他同时强调,不能光顾一面,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范围里面,应该放眼世界,扩大知识面。各个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传统,应该保持其中的优点,缺点要想办法弥补。 

 

在法国学习时的吴文俊

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吴文俊学长在交通大学数学系当了著名数学家郑太朴先生的助教。他回忆说,郑先生不善言辞,当时做助教就是根据郑先生讲的课程,到班上讲讲习题,一个星期有一次习题课,就是每个星期去听听他讲的课,问问他大概怎样安排习题。平日的接触很简单,然而有一天,郑先生特意到吴文俊学长家中,告诉他教育部要招考中法留学交换生的消息,鼓励他去深造,令他又意外又感激。     

吴文俊学长表示,在交大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生方向和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他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都在寻求怎样救国,怎样走复兴之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表达,但目标是共同的,就是要复兴中华。而大学在这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吴文俊学长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关注母校发展。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时,吴文俊学长担任校庆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为母校题词“勇攀高峰再创辉煌”,表达了深切祝福和美好寄愿。  

 

吴文俊与交大学生在一起 

 

“我衷心为母校祝福”

在母校时刻关注着校友之际,吴文俊校友也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1996年,在上海交大百年校庆的时,吴文俊专程回到母校,看望了老师,与同学们举行了“科学观与人生观”的座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母校的学生诠释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此后,吴文俊又回母校参加了数学系40届学生毕业60周年联谊会。还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到交大为母校师生作学术报告。吴老说:“我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了上海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母校看看,然后去看望在我的事业中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赵孟养同学,我们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在一起常回想起大学时的情景,并可以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校的发展情况”。

吴文俊表示:“我希望母校能够继续保持朴实无华的学风。”他认为,上海交大是个在工程技术方面很强的高校,而数学在与这些方面有紧密的联系,不要太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应与某一个方面相联系,而不要把某一门学科孤立起来,对数学要加深理解。

对交大学子吴文俊的期望是:“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吴文俊在读书时,他的老师就对他说:“你现在的成绩是在大量学习、吸收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你欠了债,应该还债”于是他做研究、写著作、带学生,就是在向社会“还债”。   

吴文俊对交大学生说的“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也可以说是他的“还债”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就是希望母校的学生今后能够加倍努力工作,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母校。朴素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寄托着无尽的期望。

 

天空中有颗“吴文俊星”

吴文俊是上海交大的杰出校友,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2010年5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在北京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4颗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分别以4位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等人的名字命名。从此,天空中有了一颗“吴文俊星”。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2000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向获得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和袁隆平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奖金。

2008年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中关村一个宁静的小区,走进吴文俊简朴的居室看望,向这位老科学家表示亲切的问候,并对吴文俊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表示肯定,并称赞吴文俊表现出了“中国科学家的高风亮节!”

 

2004、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两次看望了吴文俊学长,向他及几代科技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7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吴文俊院士,关切询问吴文俊院士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对他在数学机械化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表示钦佩。

作为吴文俊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校领导都非常关注吴文俊学长,近年来更是每年都要赴京看望吴文俊,告知母校发展状况,带去全校师生的关切和祝福。

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专程看望了吴文俊院士,向他介绍母校120周年校庆情况及母校近几年的发展并送上母校师生的美好祝愿和新年祝福。吴文俊学长感谢母校师生的问候,听说母校发展良好,他十分高兴,他深情回忆了大学里对他影响最大的胡敦复、裘维裕等几位教授,希望母校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2016年,原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来到吴文俊院士家中看望,张杰关切地询问吴文俊院士的身体情况,并向他介绍母校近期发展情况及120周年校庆筹备及相关安排,吴文俊院士听后特别激动、特别高兴。张杰代表母校师生表示,希望吴文俊院士多保重身体,并祝愿他新春快乐。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来到吴文俊院士家中,向吴文俊夫妇致以母校师生的新年祝福,并亲切询问学长夫妇的身体情况以及日常生活。吴文俊向母校师生致以真挚问候,他殷切希望在校莘莘学子,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早日成长为祖国栋梁之才。

每当交大学子仰望星空,总会不禁想到存在于茫茫宇宙之中的“吴文俊星”。吴文俊的成就、为人、对母校的情感,就像这“夜空中最亮的星”,是交大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一直激励着交大师生奋发向上,勇攀高峰!

吴学长的数学文脉

在国内外数学界,提起吴文俊的名字,第一反应都是泰斗级人物,他的“吴方法”对于数学机械化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在数学中,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数学中,机械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这样说,现代数学传承了两大传统:一个是公理化体系,一个就是机械化体系。所谓数学机械化,就是要求在运算或证明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后,都有一个确定的、必须选择的下一步,这样沿着一条有规律的、刻板的道路,一直达到结论。正是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特点,吴文俊先生就是从中国古代数学中汲取了这一特点,从而形成了其著名的“吴方法”,为现代数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方法”的核心思想便贯穿于吴文俊的名著《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初等几何部分)》中。该书所讨论的范围为欧氏几何(书中也叫常用几何),共分为六个章节:前三章介绍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几何学机械化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并解释了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而引出“吴方法”(即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来证明希尔伯特机械化定理;后三章则依次将“吴方法”应用于无序几何、有序几何以及其他各类几何定理的证明中。 

 

吴文俊正是从初等几何着手,利用机械化证明方法在计算机上证明了一类高难度的定理,同时也由此发现了一些新定理。他本着将人类从几何定理证明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的初衷,提出了利用机器证明与发现几何定理的新方法,为数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吴文俊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对整个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学术成就和趣闻轶事也由学者姜伯驹、李邦河编写成《吴文俊与中国数学》一书,并于201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用以庆祝2009年吴文俊先生的九十华诞。书中收录了50多篇由数学界的名家和吴老先生的学生们所撰写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介绍了吴老先生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古今数学史研究三个方面的学术成就,书中既呈现了吴老先生的数学情缘,也生动记述了他的母校情、爱国心,和对后辈的关爱与启迪。 

 

如今,斯人已逝,让我们跟着这本书,在学者们的讲述中,跟着吴学长的同仁和后辈们,一起走进他深广的数学世界,感受这位智慧长者温润的生命片段。

《吴文俊与中国数学》 

姜伯驹、李邦河、高小山、李文林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文俊路上追忆大师


 

                                    交大的文俊路 

该路名源自交通大学著名校友吴文俊之名。对于交大学子来说,晨起夜回,来去匆匆, 这条亦桥亦路,是过道,也是风景,慢慢地走一回,脑中就会浮现吴文俊学长的故事。

 

 

同学们自发来到文俊路上,用一字一句书写对大师的追思,用朵朵鲜花寄托着对大师的无限敬仰。往日里熙熙攘攘的文俊路,此刻沉浸在肃穆的气氛中。深切的缅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铜牌上,吴老的逝世年份行将补上。我们深感惋惜,不过我们更感谢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数学领域学术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把光明带给迷途中的青年人。 

 

 

 

他乐观开朗, 

被人亲切称为“老顽童”。 

他直到晚年,  

仍在为中国数学事业做贡献。 

他平易近人, 

对晚辈数学家特别关照。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吴文俊学长, 

一路走好! 

来源:新华社、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图书馆 

部分图片:南洋通讯社 

沪交ICP备20190069 沪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查号:86-21-547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