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先生专题网
首页 > 生平事迹 > 吴文俊与交大
吴文俊与上海交大:母校朴实无华的学风为我打下良好的基础
日期:2017-05-07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7日发布讣告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吴文俊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著名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他在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并创立了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的“吴公式”,于2001年获颁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吴文俊与钱学森学长、张光斗学长、徐光宪学长一起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在上海交大的闵行校园,见证着学校发展的文俊路和学森路就是以吴文俊和钱学森两位校友命名的。    

吴文俊生于1919年,上海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7年赴法国留学,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任教。吴文俊学长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交大,爱上数学

1936年,从高中毕业的吴文俊,以交通大学理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数学系学习。他当时读的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三个班,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几个人,大学一、二年级是合在一起上课,一年级时在徐汇校园上课,读书、做实验,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吴文俊说当年的自己也非常喜爱物理,也喜欢初等数学、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等课程。大二开学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交大不得不迁到法租界,借用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校舍继续办学。吴文俊的大二到大四就是在那里读完的。搬到租界里,办学条件就差了,搬来搬去,也影响教学。三、四年级一起上课,先上三年级的课再上四年级的课。不过,交大师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还是照样读书、照样考试,从教师到学生,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念书、学习和工作,这种朴实严谨的良好校风使他受益良多。    

不过,吴文俊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是在大三时。当时武崇林教授讲授《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论》、《高等几何》等数学课程,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十分有趣。吴文俊曾对交大人说,“武先生不仅追求本质,而且重于解答疑难,课程精彩极了。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了数学。”武先生见他对数学有兴趣,就经常从家里带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给他看,还不时地“开小灶”,在他的指导下,吴文俊的数学有了很大的长进。    

大学毕业后,吴文俊断断续续在中学教了五年书,不能系统地研究数学是他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这时,交大母校的老师和同窗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1945年,大学同窗好友赵孟养把自己在“临时大学”郑太朴教授的助教位置让给了吴文俊,并告诉他,教育部马上就要公开招考“中法交换生”,鼓励他去报考;郑太朴教授也曾专程赶到他家,劝我一定要去试试,否则太可惜了。吴文俊曾回忆说,郑先生不善言辞,当时助教工作其实仅仅是每周听他的课,然后根据安排上一次习题课,平日的接触很简单。郑先生特意到家中鼓励,令他意外又感激。此后,在赵孟养的引荐下,吴文俊还先后认识了苏步青、朱公谨、周炜良、陈省身等当时数学界的著名人物。    

念恩情,心系母校

吴文俊一直关心、关注母校发展,多次回到母校参加学术活动、看望老师、与学生座谈。“如果没有交大郑太朴教授和大学同学赵孟养的指引和热心推荐,如果没有交大朴实无华的学风为我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每每回想起这一切,我就会想到母校,想到我的恩师和我的同学。”吴文俊在为交大数学系80周年编撰的系史《数学系八十年》中写到。吴老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了,就一定会回母校看看。然后他还会去看望在他的事业中带来极大帮助的同学赵孟养同学,他们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厚的,一起常回想起大学时的情景,并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校的发展情况。   

对上海交大的数学学科建设,吴老提出“不要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不要孤立,应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建议。而对青年学子,吴老曾寄予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来源:《新民晚报》 2017.05.07   

沪交ICP备20190069 沪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查号:86-21-54740000